纠结的棉花
2012/3/29 8:51:55 乐佳花边从2010年的大涨到2011年的大跌,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对整个纺织产业链产生的不利影响至今仍未消除。棉花价格的持续下跌,致使企业观望心理严重,棉纺企业下游订单急剧减少,棉纱库存增加,企业效益大幅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严重亏损,一些中小企业停产,部分大企业出现减产。
国内外棉价相差大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2011/2012棉花年度,由于下游需求疲软,国际棉价持续下跌,而国内由于以19800元/吨的价格收储,对棉价形成“托底”效应,国内外棉价形成倒挂,且价差不断拉大。由于配额限制,不少企业无法采购国际低价棉花。巨大的用棉成本差异使我国棉制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受到较大影响,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凭借棉纱价格低于我国的优势,抢占了不少市场份额。据测算,3月19日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为19564元/吨,低于收储价,但比国外平均价格每吨高出3000元~4000元,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企业用棉成本每吨比我国低7000元~8000元。“印度棉纱价格比我们国内棉花价格还便宜,我们制成的棉纱、布、服装还怎么能有竞争力!”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棉纱出口数量下降了25.17%,棉织物出口数量下降3.03%,棉制床品出口数量下降21%,棉制服装出口数量下降7%。2011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凭借棉花成本优势,抢占了我国在美国的市场份额,美国进口棉制品数量减少部分里的59%来自中国,而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出口增长的数量占中国减少量的54%。
一方面,过高的棉价影响了终端消费,削弱了棉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对棉农而言,棉花种植成本太高,当前的棉价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缺少吸引力。不同机构的调查都显示,今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将下降10%左右。棉价究竟该升还是该降,成了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
不少企业都建议国家对种棉实行直接补贴,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研究合理的抛储方案。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棉花问题,不少与会者都表示应改革现行的棉花管理体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我国棉花管理体制长期延续行政垄断计划价格,同时通过计划手段严格管理进口配额数量和关税税率,棉花双重管制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严重束缚企业作为主体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手脚,影响了行业的平稳运行。他希望,政府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为企业提供有利于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棉花问题上,各部门要广泛开展调研,多交流、多沟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提出既保护农民又有利于纺织行业发展的政策。
上一篇: 举步于调整转型十字路口的纺织业
下一篇: 年度棉花收储结束 开始集中配额发放